◎本报记者 林莉君 魏依晨 王 怡 实 习 生 孙嘉隆
(资料图)
在常州科教城,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正忙着和相关企业研发飞机涂料的关键助剂。他所在的研究院,是常州引进落户的第一批研发机构,瞄准的就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成果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技日报记者6月初在常州调研采访时发现,科创与产业在这里“双向奔赴”,碰撞出新的火花。常州市科技局局长李磊用一组最新数据进行了佐证:“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6%,位列江苏省第二。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情况2022年度调查中,常州市共上报企事业单位与全国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协议1236项,项目总数在13个设区市上报数据中位列第二,合同金额超7亿元。”
高端科创平台助企业“加速跑”
沿着长山路向北,距离群山环抱的天目湖不到5公里处,矗立着现代科技感十足的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由中科院物理所和常州溧阳市人民政府共建。得益于它的磁场效应,方圆几公里内集聚了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0家高端科创平台,13家国家级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近100家各类研发机构。”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自中心建立以来,溧阳已集聚6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链式发展”格局。如今,溧阳已站上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风口,阔步迈向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科研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落到实处。”作为中心孵化的企业,在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飞博士看来,正是高端科创平台提供的创新土壤,让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研发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该公司以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李泓研究员为技术带头人,专注于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研发生产,拥有全球首创的纳米硅碳负极核心授权专利,年产能达8000吨,是世界范围内具有一流竞争力的负极材料企业。
在中心,还有很多类似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在细分赛道上成为“领头雁”。
按需定策为产业发展育人引才
作为国内第一家重点研究高端液压铸件的企业,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立液压)常州铸造分公司制造总监马艳东,不久前获得了常州市第四届“龙城工匠”荣誉称号。
马艳东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毕业生。该学院从2011年开始,和企业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恒立液压探索“校企共同体”创新合作模式和创新实践路径。
“在我们公司,一些关键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80%的主管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截至目前,有132名员工是从我们单位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订单班培育出来的。”马艳东在与记者交流时直言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融合地方产业发展,更好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学校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新考验。”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说,迄今为止,学院已与企业成立了20多个“企业学院”“产业学院”。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李磊介绍,常州市科技局以企业问题清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支撑,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以常州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集聚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卓越团队,培养“新工科”人才。
产学研合作之路向全球延伸
对下肢肢体障碍康复治疗的训练评估系统、双眼仿真可视的无人作业……在中以常州创新园展厅,记者看到许多令人赞叹的创新产品。
中以常州创新园于2014年5月由科技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以色列经济产业部3方签约共建,是中国首个由中以两国政府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目前,中以常州创新园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88家,促成中以合作项目46个。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常州产学研合作之路已延伸至全球。“常州与以色列、德国、瑞士、日本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中以常州创新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志峰告诉记者。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与这句话相契合的,还有常州不久前推出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暨重大技术需求项目榜单。这张榜单面向全球发布,最大程度放开对揭榜人才的限制,不唯资历、学历。
“今年,市科技局针对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发布36项科技攻关重大技术需求榜单,榜额共计1.3亿元。”李磊告诉记者,此次榜单,是继去年首次在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领域采取“揭榜挂帅”形式以来的第二次发榜。截至2022年底,首批24个项目上榜,榜额共计8110万元。
创新活力强劲涌动,创新维度持续拓展。在常州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阔步迈入“GDP万亿之城”之际,科创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编:王震、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