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良渚遗址“琮王”“钺王”现身上博丨“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环球新资讯

2023-06-17 06:54:16

来源: 文汇

“琮王”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玉琮。

“钺王”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

良渚遗址,杭州亚运会的火种采集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昨天,该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最精美的“琮王”以及“钺王”现身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布展现场,6月20日起在“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出。


(相关资料图)

作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这一展览将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其中珍贵文物占比超过90%,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浙博镇馆之宝首次来沪,只展20天

此次亮相的玉琮重约6.5千克,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被誉为“琮王”。据长期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该文物出土于反山遗址12号墓葬。这是该遗址等级最高的一个墓葬,被称为“惊世王陵”,出土文物不仅数量最多,且器物非常精美。记者所见的玉琮器型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转角的地方是对称的折面,有神人兽面纹的图案。而琮体四面的直槽内,也上下各琢刻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这个纹饰实际上相当于良渚文化的一个神徽,从良渚文化的早期一直到晚期,神徽一直是存在的,这是统一信仰的象征。”陈杰说,在此前的崧泽文化时期还是多神信仰,到了良渚时期,以这种神人兽面为组合的神徽就变成主要的信仰对象。仔细观察,在玉琮转角的神人兽面纹旁边还有鸟的造型,因为鸟可以飞翔于天,超越人的能力,当时被看作沟通天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一般不轻易离馆。”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何秋雨告诉记者,该馆6月底即将开放之江新馆,按计划,这件玉琮将作为开馆展的明星展品亮相,但考虑到上博“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的重要性,反复沟通之后决定尽可能给予支持,短期借展20天。“这是玉琮第一次在上海展出,想看的观众请在7月10日之前来上博参观。”

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精神信仰的象征,那玉钺则是世俗权力的象征。此次现身上海的玉钺,是目前唯一一件琢刻神徽和鸟纹的玉钺,有“钺王”的美称。钺身带墨绿色斑;弧刃,两面刃角处均刻有图像,上角琢刻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徽,下角琢刻鸟纹,图案与“琮王”一致,且出土于同一墓葬;钻孔较小,上方较为粗糙,隐约可见捆扎痕迹或刻划痕迹。陈杰介绍说,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该玉钺出土时位于墓主左手位置,钺瑁出土时与钺镦相距约80厘米,两者间的有机质柄已腐朽不可见,只留下镶嵌于其上的小玉粒。根据推测,柄上面也有各种装饰,甚至涂漆涂珠嵌玉等,但遗憾的是今人无缘得见。“摆在我们眼前的钺、瑁、镦,看上去是单独存在的三件器物,实际上是一整套。”他透露,正式展出时,将通过支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便于大家去欣赏和了解。

在出土文物中感知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一般大家看到的玉钺基本上是素面的,但即将展出的这一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纹饰极为精美,为了将图案凸显出来,还用了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体现了良渚文化微雕技艺之精湛。”何秋雨介绍,该馆此次带来的玉琮和玉钺,本来的颜色是青玉色,因为长时间埋藏在墓葬中,受沁以后成了乳白色。

“去年我馆推出‘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给大家呈现了最早被称为‘中国’地域的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文化。夏王朝的建立距今约4000年。那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之说是怎么来的?这一次我们将目光从黄河中下游转向长江下游地区。中国考古学用实证明晰地回答——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先民就已创造出比肩世界的辉煌文明,并建立了东亚最早的区域性国家。”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透露,“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入手,带领观众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感知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确定了展览的主题后,我们基本上跑遍了长三角拥有这一时期文物的重要收藏单位,大家都非常支持。”展览协调人周云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展品不仅数量庞大,从最初预计的320件组增加到了358件组;内容、来源也十分丰富——既有诸多镇院之宝、镇馆之宝,还有从来没有公开露过面的最新考古发现和尚处研究阶段的发掘文物。“我们想呈现的不仅仅是文物的艺术之美,更希望观众通过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切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云说。

作者:李婷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最新新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