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三易生活曾在相关内容中吐槽过如今智能手表的造型设计问题,在那之后不久我们更换了一款用于日常使用的智能手表。
不得不说,这块新表的绝大多数细节都让我们挺满意的。例如它的造型是现在难得一见、严肃向的复古腕表设计,功耗很低、续航很长,而且健康监测相关传感器相当丰富。除了在网络连接部分不仅不支持WiFi和LTE、过分依赖手机上的蓝牙外,最开始我们几乎挑不出它的什么毛病。
直到我们尝试给它充电时,问题出现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是的,众所周知现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充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通用”的。虽然各家的快充协议各不相同,但至少最低都支持基本的慢充,所以通常只要充电线(指USB Type-C接口)能插得进机身,总不至于完全不能充电。
从多年前的moto360开始,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标准似乎就是长期统一的
同样的道理在智能手表上,当然也是成立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支持无线充电的产品来说,它们所采用的无线充电协议几乎没有例外的都是Qi方案,所以这理所当然的会让我们以为,可以用其他手表的充电座来为新表充电。
然后我们发现,这两款不同品牌智能手表确实用的是相同的无线充电技术。所以当我们将新手强行“按”在另一款表的充电器上后,它的确也可以进入充电状态。
部分智能手表似乎是在故意阻碍混用充电器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用“按”这个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个品牌的智能手表,虽然它们有着近似的表体尺寸,并使用了相同的充电协议。但两家厂商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将各自无线充电器内部用于辅助固定手表的磁铁,做成了完全相反的极性。
两款完全相同协议的充电器,却因为内置磁铁导致完全不能混用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这两款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就注定了不能通用充电器,甚至没有办法正常的将手表放在上面,因为它们会直接被另一个品牌的充电器给直接“弹开”。
这还没完,当我们尝试使用不同品牌、那些内部不带固定磁铁的无线充电板,或者手机的无线反充功能对这几个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充电时,发现了一些更加诡异的现象。那就是只要混用充电板(或手机)给“非本品牌”的智能手表充电,几乎就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有时是手表会报告称自己“没有放好、没有对齐充电器的线圈位置”,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干脆毫无反应。
请注意,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我们确信这些智能手表拥有相同的、而且并非它们各自品牌专属的Qi无线充电标准。也就是说,理论上它们无论是充电线圈、还是充电芯片,原本都应该是可以“互认”才对。但实际上经过这一轮测试我们意识到,各智能手表厂商似乎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来阻止用户混用不同品牌的充电器。
手表没有“超级快充”,所以厂商才动了歪心思?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先回到前面讲到的,关于智能手机充电设计的话题上来。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现在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机绝大多数起码都能以最低10W的慢充相互兼容。部分机型因为搭载了所谓的“通用快充协议(比如PD或UFCS)”,甚至可以实现40W左右的兼容快充功率。
但手机厂商们根本不担心用户会因此不去购买他们的专属充电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的私有快充协议已经发展了多年,在技术上早已远远领先于“通用标准”。就算互认的兼容快充能做到40W,可现在各大手机厂商的私有快充早已基本是80W到100W起步,甚至有些机型轻轻松松就能做到150W、165W,甚至200W以上。
这样一来,同样一台手机混用充电头可能需要40分钟甚、至是1小时以上才能充满电,但使用专属充电器只需15分钟、甚至10分钟就能充好。如此巨大的体验差距,就会使得消费者很愿意去掏钱购买高功率的专用快充,进而养成使用习惯。
触点充电很low,但却是确保厂商利益的最简单方式
然而,智能手表就不是这样。由于智能手表的电池容量通常只有200-300多mAh,所以既无必要、也不能使用太高功率的快充。因此对于相关厂商来说,要想将“充电器”的利益更好地攥在自己手里,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使用私有的触点设计。
但对于高端到一定程度的智能手表来说,还在使用触点式充电又有点说不过去。再加上无线充电协议本就是行业统一的那么几个,所以这就必然造成了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能“被迫”采用统一的充电协议。在这个基础上,当厂商依然出于私心,想要将消费者的充电器选择限制在自家时,这种在充电器里“夹带私货”,或者是在充电位置识别的算法上动手脚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关键词: